1754670856, 1754670856
7月31日至8月3日,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,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、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、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出品,广州歌舞剧院力作——大型民族舞剧《英歌》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连演四日,以“中华战舞”的磅礴气势点燃京城盛夏。作为该剧全国巡演的重要一站,北京站的演出也为这部承载岭南文化精粹的年度“烫剧”下半年全国巡演掀起新一轮高潮。 01 PART ONE 岭南文化破圈传播 从京城舞台到世界目光 作为2025年“天桥舞蹈演出季”的重磅剧目,舞剧《英歌》以“热辣滚烫”的家国情怀和精妙的舞台艺术征服了观众,此次北京场更以全新打磨的版本:更精湛的舞者表演、更紧凑的故事结构、更震撼的视听观感,展现了非遗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。 该剧已多次登上国家级重要舞台,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、凝聚全球华人情感的重要文化纽带。在社交媒体平台上,其热度同样居高不下,舞剧《英歌》麒麟谢幕等内容在社交媒体平台破亿声量传播,观众用呼声与文字予以赞美,更有追随巡演足迹,从广州到北京超10刷现场的忠实剧迷,这些都是舞剧《英歌》现象级传播的鲜活注脚。 观众repo好评如潮引发强烈文化共鸣 每一次的英歌角色出场,是一次情感的累积和递进,到最后战舞的时候,会让血脉觉醒!中华民族本该如此!中华儿女坚韧不屈! 编舞融合生动有趣的地方非遗文化,舞蹈推动叙事,与剧情完美融合,这才是我心目中舞剧该有的样子。 民族文化在舞台上的美丽是不言而喻的震撼。当英歌槌在舞台上敲响的时候,是年节的欢愉,是入梦的涟漪,是驱散邪祟的力量,是文远回家的归途的方向。 在演出中,剧场化身为时空交错的文化磁场。当英歌槌铿锵落地,观众席瞬间被带入上世纪潮汕侨乡的血脉传承故事中——远赴南洋的父亲、坚守家园的母亲、在幻境中追寻家族记忆的儿子,共同编织出一幅“浪打不息,风吹不散”的文化图景。当潮语说唱与现代交响乐碰撞,全场观众敲响英歌槌,现场迸发的"槌雨"声浪,让剧场的“星空穹顶”熠熠生辉。 02 PART TWO 文化活动“艺”彩纷呈 从非遗活化到全民艺术热潮 不止剧场,舞剧《英歌》持续打破观演边界,以“艺”彩纷呈的线下活动让观众零距离走进台前幕后,从燃情舞台到深度文化浸润,更深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。 纪录片放映+主创见面会 核心团队成员制作人张毅、总编导钱鑫、王思思、舞美设计刘科栋、灯光设计任冬生、服装设计阳东霖等相聚现场,和剧迷观众深入探讨创作故事、角色塑造、非遗传承等话题,传递剧目创作艺术理念及深层艺术价值。 舞蹈体验工作坊 李奥、卢靖匀、张歌、胡欣怡四位专业舞者指导教学舞剧中的标志性舞蹈动作,现场趣味性与互动性氛围拉满,观众们化身“文化体验官”,全方位展示岭南文化的独特风采。 舞台导赏活动 由总编导钱鑫带领观众走进幕后,解密舞美设计的艺术巧思及创作,沉浸式感受舞台布景、灯光设计、道具运用等设计巧思,进一步升级观剧体验。 这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深度体验活动,不仅拉近了艺术文化与公众的距离,更点燃全民参与文化共创的热情,让岭南非遗在互动与对话中焕发蓬勃生机。 03 PART THREE 跟着演出去旅行 传统文化焕发全新生命力 2025年,是广州歌舞剧院60周年院庆。广州歌舞剧院以岭南三部曲《醒·狮》《龙·舟》《英歌》纷纷献礼峥嵘六秩,致敬一个甲子的芳华。截至目前,舞剧《英歌》已走过全国19城。以英歌舞为骨、侨乡史诗为魂,融合出花园、潮州木雕、铁枝木偶、潮绣、潮汕牛肉丸、油纸灯笼等丰富多元的非遗元素,让岭南文化跨地域绽放独特魅力。 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舞剧《英歌》承载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的志节,寄托着传承千年不屈的民族精神,在历史与当代的激荡中生生不息。乘着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东风,舞剧《英歌》从广州走出湾区,走向全国,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澎湃的当代生命力。 展望未来,“广州出品”将继续深耕文化根脉,呼应时代潮声,持续书写文旅融合的崭新篇章,传岭南风韵,展广州风采。下一站,在槌声中重逢,在热血澎湃的共鸣里,继续见证这场文化之旅与心灵之旅的双重盛宴!